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思维应用——策划
导读
我的回答是策划(P)。策划其实贯穿了我们工作的时时刻刻,运营需要策划、体系建设需要策划、培训需要策划,甚至管理层所作出的决策其实也是策划的一种。那么如何进行策划?策划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按照重要性来区分PDCA各个环节的话,哪个环节最重要?
我的回答是策划(P)。策划其实贯穿了我们工作的时时刻刻,运营需要策划、体系建设需要策划、培训需要策划,甚至管理层所作出的决策其实也是策划的一种。那么如何进行策划?策划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要明确方向,或者目标。不管一套体系还是某件具体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收获。
实现目标所需要配套的责任、能力以及机制。对于组织来讲,是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团队内明确职责界面、团队所需要的能力以及达成目标后所能够得到的满足感。
实现目标的工具或者方法。
对过程效果进行复盘和调整。
策划过程中必须运用效果思维
策划的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采用效果思维,即效果预判和跟踪。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公司想要通过以下表格提升一线岗位人员的HSE能力,其计划是对岗位上的风险进行一一描述并要求岗位人员签字承诺。表格里设计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职责、岗位风险、类似过往案例、管控要求等。
假设我们在策划这件事的时候运用效果预判——设想这样的操作最终能否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提升一线岗位人员的HSE能力。答案是不能。为何?这样的表格其实只是解决了员工应该知道和掌握什么知识,即便做的再细致、声势造的再轰动,也依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员工增加了一个命令而已,只不过这个命令里面多了一个学习的工具,至于员工是否愿意学、学到什么程度,没有考虑在内。
如果采用效果思维考虑这件事,把最后的承诺改成“评估”,由中层管理人员定期到岗位上与员工做风险交流,顺便对其能力做出评估,那么通过评估可以驱动员工主动学习。并且可以一箭三雕顺便解决了其它2个问题:安全领导力中关于与员工沟通交流的要求、工作循环检查中关于操作规程适用性的问题。
当然,这里依然还存在一个问题:中层管理人员是否愿意开展此项工作?同样要采用效果思维进行预判以及验证。至于怎么做,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
效果预判应考虑哪些内容?
这里没有统一的方法。如果有,我推荐ABC理论。可以查阅过往的文章:好的不一定合适,行为安全(BBS)应该这样用。
同时,在之前的文章:影响行为的几个因素(行为决策的“闪躲空间”)中,我也提到决策的闪躲空间。在策划过程中,要清楚地知道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闪躲空间。而影响因素包括:
自律,或者习惯:他已经具备了某项习惯,他会倾向于习惯;例如驾驶员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
后果(负面反馈强化):他会倾向于躲避负面后果。例如,如果有摄像头的话,因为害怕处罚他会停下车。
伙伴影响(从众心理):在没有摄像头的情况下因为有旁人已经停下车他会因为自己的“社会属性”而停下车;也或者旁人违反规则他也跟着闯了红灯。
后果(正向反馈):获得期望的后果,也或者因为旁人的鼓励而停下车。
流程:在这个环节下他没有选择空间。(例如,路口的每条车道都停满了车,他没有空间闯红灯)
基于这样的决策产生机理,我们可以反向推出控制闪躲空间的方法:
通过高层领导力的影响以激发自律;
通过培训以激发自律;
通过后果(负面反馈)来杜绝恶意不安全行为;(负面反馈一定要强势)
通过后果(正向反馈)来激发自律;
通过流程来限定所期望的行为,例如作业许可、事故调查、MOC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不是流程,流程一定是按照顺序开展的、不能跳过。流程必须像停满车的路口一样,没有躲闪空间。在确定流程时,尽量不给执行流程的人以躲闪空间,否则他依然倾向于忽略。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概能够执行好效果预判,做出正确的策划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