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和尚分粥的故事与安全生产监管的类比
导读
有个庙里住了7个和尚,每天共食一锅粥。但因人多粥少,大家总是争先恐后,所以秩序十分混乱,和尚们想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我在上一篇文章引用了这样一个管理学故事:
有个庙里住了7个和尚,每天共食一锅粥。但因人多粥少,大家总是争先恐后,所以秩序十分混乱,和尚们想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分粥。但很快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是饱的;
方法三: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这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刚开始也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小团体乌烟瘴气;
方法四: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方法五: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之后,才能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方法后,七碗粥几乎每次都一样多,就像用仪器量过一样。
理解了这样一个故事背后的人性复杂,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历年来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措施1:政府监管,严厉处罚——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检查监督,可是政府力量毕竟有限,企业只要在政府人员上门之前做好准备就万事大吉,待监督检查人员一走,立马恢复原样。这也解释了为何频频发生“上午检查、下午出事”的怪事。
措施2:增加专家检查——专家是受聘参与安全检查的,检查的结果应对了政府的考核,因此专家检查是带着指标去的,不完成既定数量的问题发现不能结束,这就导致了企业怨声载道,“芝麻大的问题也上纲上线”、“专家A说这样干,专家B说那样干,专家C说这样那样干都错了,要按照新的方式干”;更可怕的是,为了要保证专家公平和公正,又必须出台一系列制约措施来约束专家,专家也难,简单的事反而搞的越来越复杂;
措施3:举报机制——政府欢迎群众举报,对举报进行奖励。个别人是会举报的,但是举报这个事,个人力量毕竟比较薄弱,恐惧其实大于所得;
措施4:信息化对接——要求企业自查的问题接入政府信息化平台,目的是便于监督、快速应急响应;可是企业怎么会将真正的严重问题导入信息化系统呢?能够主动让政府看的都是小问题,因为害怕监管部门对“重大隐患”实施停产整顿;
措施5:体系化认证——通过国家标准的方式引导企业开展体系化建设,标准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可是体系化建设需要认证,而认证需要第三方咨询公司,但是咨询公司是由企业招标采购的,是甲乙方关系,所以,认证的结果是由甲方说了算的;
措施6:信用考评——安全生产做不好的企业,其信用受到影响,包括投资、贷款等;这本身是一个好的制度,但目前所获信息较少也不好做评价(https://zwfw.mem.gov.cn/zwthlw/pages/hlwmh/yyfw/qyaqscxycx/qyaqscxycx_index.html)。
以上多种举措在近20年的安全生产绩效方面的确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经营核心是利润,一切无法对企业利润产生正面影响的要素都大概率不是企业首要任务(当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或者管理者注重道德层面的因素的也有),因此,以上多种举措实际都没有进行“效果预判”,导致效果差强人意或者背道而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企业主动在安全方面进行投资。
如果安全不能作为一种投资,或者投资后无法收获利润(哪怕间接利润),企业怎么可能主动关注安全生产?
所以,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社区等等,迫切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机制,让各方不得不,也更加主动地履行责任,才会促成企业主体将安全作为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来看待。
而实际上,安全生产管理(投入+管理)的确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员工,包括承包商,忠诚度明显增高;
团队能力极大提高;
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明显增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连带着质量管理、库存管理等等明显提高;
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名誉、声望、社区关系以及市场竞争力和活跃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