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安全文化的核心:行为塑造的艺术(4)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15 发表时间:2025-03-10 17:20:22 标签: Go-RISE 安全文化

导读

安全文化是组织或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安全的共同认知、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个体与集体的互动、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思维,深刻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

第一章 认知升维:行为缺陷与文化影响

【1.3 管理者履职行为模式与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组织或社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安全的共同认知、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个体与集体的互动、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思维,深刻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

而他的源头,来自于管理者的行为模式。

2014年底,我驱车参加某中外合资企业面试时,观察到几名员工在吸烟点休息的场景:他们身着连体工服,佩戴宽沿安全帽,手持防砸手套,脚穿进口北美标准安全鞋。这些细节令笔者颇为惊讶——此类高标准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配置,此前仅见于纯欧美企业。通过主动攀谈得知,该企业每月为野外作业员工配发三副防砸手套,安全鞋单价近千元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员工谈及这些防护措施时,言语间流露出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这种情感并非偶然,而是企业安全文化浸润的结果。最终,笔者入职该企业安全经理后更深刻体会到:当PPE配备从“合规要求”升华为“员工关怀”的象征时,安全行为便从被动遵守转化为主动认同。

管理者(代替组织)提供了让员工“舒适”的工作环境,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暗示,在员工的内心进行了投射。

哲学家傅佩荣在《国学与人生》中指出,文化包含“器物、制度、理念”三重维度,分别对应人类“身、心、灵”的需求。将此框架映射至安全文化:

  • 器物层:安全鞋、防砸手套等防护装备,满足物理防护需求;

  • 制度层:安全操作规程、奖惩机制等管理体系,规范行为边界;

  • 理念层:组织成员对“保命规则”的价值共识,驱动风险预判与责任意识。

安全文化的本质,在于将外部安全要求内化为“无需提醒的自觉”。其力量源自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当合规行为从“你应该”升维为“我愿意”,文化便成为嵌入制度、流程和技术的本能。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为这一分层提供了深刻的注解。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正的安全文化必须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例如,企业为员工配备优质PPE(器物层),通过制度强制规范穿戴(制度层),最终目标是让员工从内心认同“安全高于效率”(理念层)。当员工在无监督时仍主动系紧安全绳,正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安全知识内化为本能行动,而行动又反过来强化对安全价值的信仰。这种循环机制使安全文化超越形式主义,成为组织机体的“基因片段”。

理解了安全文化,接下来就是文化建设,这是最难的部分,其难点在于如何实现从零到一。

本书作者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力驱动-机制传导-制度落地-行为固化-文化生成"的演进路径,而这也构成了经典的建设逻辑链,但其作用机理并非简单的线性传导,而是多要素协同演进的复杂系统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的塑造,始于领导层对安全的信仰与示范。若领导者一面在防爆区违规使用手机,一面苛责属地管理人员未收走承包商手机,安全制度便会沦为“墙上的标语”;反之,当管理者以身作则,将安全投入视为对员工生命的尊重(如高价采购PPE),制度便获得情感认同的加持。研究显示:当团队70%成员遵守安全规范时,剩余个体的从众概率可达90%。

这种文化惯性既能通过事故率下降等正向结果强化认同,也可能因“隐瞒小事故”的沉默文化滋生系统性风险。

安全文化并非孤立的口号,而是通过领导者的每一次示范、制度的每一次落地、培训的每一次互动,逐渐雕刻而成的集体本能。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启示我们:唯有将安全认知转化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行动,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抵御风险的长城。正如那副防砸手套,无需言语,即可传递最坚实的守护;亦如员工发自内心的安全选择,无需监督,便是对生命最庄重的承诺。

基于此,管理者究竟如何做,才能驱动环境、制度和机制的落地并进而影响团队的行为呢?我们在下一章开始介绍管理者履职行为模式——SAFER-LOOP。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