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如何有效设置?
导读
2020年买过一本书《The small big》,原版。遗憾的是到现在都没有读完,仅仅看了不到一半。但是书中几个经典案例时常在脑子里闪现。
2020年买过一本书《The small big》,原版。遗憾的是到现在都没有读完,仅仅看了不到一半。但是书中几个经典案例时常在脑子里闪现。
这本书讲的第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当时在英国有很多民众不按时交税。他们的普遍办法就是发出各种各样的通知信函,尝试很多沟通手段,大多都是强调不按时提交表格和交税会遇到怎样的后果,但是收效甚微。后来一家咨询公司(专门研究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信函中加了一句话,就是把按时纳税的真实人数(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写上去了。就因为这个,成千上万的人乖乖寄来了支票。
为何?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社会认同原理(social proof)。人类的行为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令他们深深认同的人。从众不单是出于攀比的心态,它源自人们心中三条非常简单却强大的动机:
尽可能高效地做出决定;
获得他人的认同;
用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
也就是说,我们选择做某件事很有可能只是我们的从众心理——别人也这样做了。这也就表明,为什么很多依据问卷调查而来的推广计划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的原因。特别是安全文化类型的调查问卷,基本得不到真实的答案。(安全管理的调查问卷应该怎样设计,有时间单独讲一下)
这个案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当然,书中还给出了一些其它“社会认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医生进手术室前需要洗手,但是即便现场张贴的警示标识,依然有不少医生忽略掉。后来在洗手池的旁边挂了一个类似电子显示:今日有**位同志完成了洗手。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许多运动型APP,都带有这样的功能:运动时间累积、里程累积、奖章获得、超越提醒等等,其实这些设置都在提醒用户:你在虚拟的社群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你会不由自主的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同时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原因就是你其实希望别人看到你是一个“正面”的人。然而实际上,那些里程累积、奖章有什么实际作用吗?没有,但它们都在暗暗地驱使你不断地使用APP,从而驱使你不断运动健身。而等到你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身体上的明显变化,就自然而然进入下一个阶段:增强回路。(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畴)
还有另外一个案例,但是我无法知道具体的效果。我在浙江台州出差的时候,在经过一个路段时,收到这样的一个短信:“台州交通局提示您,您是第2*****位在本路段没有超速的市民,感谢您为交通安全做的贡献”。(我不记得具体内容,但大概意思如此)我在收到这样的短信时会自动给一个心理暗示:“我是“正面”的人,我与那些超速的人不一样”。那么,下次再经过本路段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提示自己不要超速,我要做那个“正面”的人。
积分制的应用也遵从了社会认同这样的心理学效应。
每个人都在参与安全活动过程中可以公平、简单地获得积分,而且积分实时地在公示,会给大部分员工一个心理暗示:你现在处于群体中的什么位置、你是否是一个“正面”的人。而且绝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参与进来,驱动他的是从众心理,也是自己对自己的“正面期望”。
而随着积分的获取越来越多,且积分可以转化为实物奖品,或者表彰后,参与就自动跳转到下一个阶段:增强回路。于是正向的不断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积分制的设置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基本的原则是:
获取积分的方法不能太复杂,且能够频繁获得最好;
获取积分的方式是安全管理所期望的方向,
积分的获取必须是公开的、公正的,标准一致。
我常常说:积分制是“小小一个变化,能够带来巨大的影响力”,符合the small big的定义。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非常难,改变一家公司几百人、几千人的行为就难比登天。积分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机制:人人参与。只有人人参与进来,改变才变得可能。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其实,用心在安全管理里面,会发现有不少small big,例如:
有些公司为了怕麻烦、减少耗时提升效率,通常是班组长代为申请作业许可,但如果你把作业许可的申请人敲定在作业人员,这个小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培训的时候,不是讲师讲,而是让学员讲,这样的变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卷调查时,将你的感受换成他人的感受,也可能会收到奇效。
让审核JSA的人必须在JSA里用红色的笔标注出关键的风险和控制措施,也是一个很好的妙招。
把对个人的奖励换成对其家人的感谢,是否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肯定还有很多其它的代表性做法,愿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企业、客户找到更加便捷、有效的管理方法,建设好管理机制,让管理的流程和工具真正落实到位。
最近几日发生了好几起严重的事故,内蒙古阿拉善塌方事故还在救援过程中,重庆一高铁在建项目围墙倒塌造成5人死亡。
愿逝者安息,愿埋在塌方下方的人能坚持到救援到来,也愿往后生命得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