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改变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模式/系统=治理机制(改变安全管理现状的真知灼见)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1 发表时间:2024-02-19 15:42:14 标签: 安全管理

导读

看刘润的《底层逻辑》,其中一章是讲“流程、制度和系统”,深受启发。以前只是知道什么是流程,什么是制度,但对什么是系统一直比较模糊。

看刘润的《底层逻辑》,其中一章是讲“流程、制度和系统”,深受启发。以前只是知道什么是流程,什么是制度,但对什么是系统一直比较模糊。

于企业的安全管理而言,现在其实最大的问题是系统性问题,是治理问题,是模式问题,而不是制度或者流程。再直白一点,就是多数企业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但是始终无法解决“愿不愿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

这么多年国家一直在提责任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讲这无可厚非,但对于企业管理来讲,责任恰恰是跟人性相违背,也就是说责任通常是反人性的,通常下责任是需要极高的“道德”来约束的,但道德恰恰不是企业经营的准则;

要想责任落地,就必须重新思考人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从治理角度解决人如何主动与安全生产打交道。

遵守制度,不能依靠道德约束,而实践证明惩罚也不可持续,那么唯有鼓励和引导才是最优选。

鼓励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负面形式,单独的看好像一旦发现就只有处罚可以选择。而多数人其实心里是这样认为的:“我只要不被抓到就行了”。但是如果从企业管理角度讲,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实际上是常态,而我们所期望的其实是安全行为越多越好,不安全行为越少越好,所以为何不能对安全行为进行监测呢?在所有作业活动的符合项上做文章,管理层看的所有管控措施的符合率情况,希望看到符合率越来越好,那么下面各单位部门就会把目光转移到符合率这个指标上来,他们自己就会关注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他们就会自主管理。

又比如,作业许可申请流程。不少企业安排企业班组长来填写作业许可申请,原因是考虑承包商知识水平不够、一线人员能力不足而导致无法填写申请,但如果他们处于一线作业的人员没有能力进行作业申请和风险辨识,如何能够期待他们在风险变化时做出积极应对?而班组长在申请许可时,必须依靠极高“道德”自律,否则他们填写的许可实际只是走形式,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参与作业。

因而,必须要求参与一线作业的人员填写许可、风险分析。只有他们开动脑筋,才会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作业中遵守。(至少他们写了,就相当于承诺了,有相当大的社会认同在约束着他们)


这就是模式的转变

这就是系统的转变

这就是治理机制的转变。

这种转变,改变了下属和一线员工看待安全管理的视角,驱动他们自主完成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有可持续的行为可靠,必须在顶层设计上思考科学的治理模式。只有从系统地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拿到期望的结果。

就像刘润说的,最优秀的人,都是从系统角度解决问题。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