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在建工程危险风险源辨识如何保障施工安全?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3 发表时间:2025-04-09 10:44:58 标签: 工程施工安全 风险源辨识

导读

在建设工程领域,危险风险源辨识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区别于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现代施工安全更需通过多维度的动态识别与精准干预实现风险防控。以下从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及人员协同角度,系统阐述风险源辨识与施工安全的联动机制。

在建设工程领域,危险风险源辨识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区别于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现代施工安全更需通过多维度的动态识别与精准干预实现风险防控。以下从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及人员协同角度,系统阐述风险源辨识与施工安全的联动机制。

一、构建动态风险源辨识机制

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具有时空变化特性,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例如基坑开挖阶段,土质条件、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引发边坡失稳风险;主体结构施工时,高空坠物、模板支撑体系缺陷等隐患随工序推进而演变。采用分阶段风险清单管理,结合每日班前安全交底,对当前作业面的潜在危险源进行实时标注与更新。同时引入“风险热力图”概念,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不同施工区域的风险等级,指导资源调配与检查频次。

二、融合智能技术提升辨识精度

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平台可集成地质勘探数据、施工方案及设备参数,提前模拟碰撞检测与危险场景。如在管道安装工程中,BIM模型可自动识别与电气线路的空间冲突,避免后续施工中的触电风险。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则延伸了人工检查的边界:塔吊应力监测系统实时预警结构变形,高支模体系的位移传感器自动触发报警阈值,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的转变。无人机巡检技术的普及,使高空焊接质量、临边防护完整性等人工难以触及的隐患得以精准捕捉。

三、强化全员参与的辨识网络

施工人员作为风险接触的第一主体,其经验判断具有不可替代性。推行“隐患随手拍”制度,通过移动端平台建立即时反馈通道,鼓励工人记录异常振动、材料变形等细微征兆。实施班组安全日志制度,要求各作业组每日记录设备状态、环境变化及操作难点,形成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流。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工作坊”,组织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共同绘制作业流程图,标注每个节点的潜在危险及应对措施,将标准化流程转化为可操作的安全指南。

四、建立环境风险监测体系

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常被忽视。例如毗邻地铁的深基坑工程,需持续监测振动传播对既有结构的影响;雨季施工时,地下渗流可能改变地基承载力。建议设置环境监测站,实时采集地下水位、土壤含水率、风速等参数,与施工活动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对于化工区域改造项目,配置气体浓度检测装置,防范残留有害物质泄漏风险。通过建立环境-施工联动数据库,识别特定气象条件、地质活动与施工安全的关联规律。

五、完善风险转化的阻断机制

辨识结果的落地应用需要闭环管理。开发智能安全帽定位系统,当工人进入高风险区域时自动推送防护提示;在大型设备操作区设置电子围栏,通过人脸识别限制非授权人员进入。推行“双确认”制度,要求技术负责人与安全员共同签署风险控制表,明确防护措施完成度。对于脚手架搭设等关键工序,采用二维码追溯系统,扫码即可查看材料检测报告、验收记录及使用注意事项,确保每个环节风险可控。

施工安全本质上是风险认知与控制的动态平衡过程。通过构建“技术监测+人工感知+环境预警”的三维辨识网络,形成覆盖全要素、全周期的风险防控体系,方能在复杂施工场景中筑牢安全防线。未来随着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风险源辨识将向预测性安全管理的更高阶段演进。


消息提示

关闭
在线咨询
业务咨询入口
价格咨询入口
服务咨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