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火灾如何扑救?
导读
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的扑救需要兼顾带电环境的安全性与灭火效率,其核心在于精准切断能量源、科学选择灭火工具以及动态控制风险。本文从实际操作层面切入,结合技术细节与场景差异,提供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扑救方案。
断电操作的进阶技巧
切断电源是扑救电气火灾的首要步骤,但实际操作中常因操作不当引发二次事故。对于低压线路(380V以下),需优先关闭主断路器而非直接剪断线路,避免电弧灼伤。若遇到高压线路(10kV以上),应采用“三级断电法”:先断开负荷侧开关,再断开母线侧开关,最后拉开隔离开关,确保断电顺序正确。在无法立即断电的情况下(如医院手术室等特殊场景),需使用绝缘钩棒或干燥木棍移开带电体,保持至少1米安全距离。
灭火工具的选择与使用禁忌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10kV以下带电设备,喷射时需保持0.5米距离,且喷嘴温度可能低至-70℃,需佩戴防冻手套。
干粉灭火器:虽能扑灭电气火灾,但干粉残留会腐蚀精密设备,数据中心等场景慎用。
新型气溶胶灭火装置:适用于配电柜内部火情,其微粒可渗透至设备缝隙,但需注意释放后需强制通风。
禁止使用泡沫或水基灭火器扑救带电设备,水的导电性可能导致救援人员触电,且水流冲击易引发设备短路爆炸。对于油浸式变压器火灾,需采用泡沫灭火器覆盖油面隔绝氧气,而非直接喷射火焰。
带电扑救的动态防护
在必须带电作业的场景下,需建立“三位一体”防护体系:
物理隔离:使用环氧树脂板搭建临时绝缘平台,厚度不低于8mm,平台边缘延伸至火源外1.5米;
泄漏电流监控:在操作区部署钳形电流表,实时监测泄漏电流,阈值设定为5mA,超标立即撤离;
体位控制:扑救人员需保持低姿态作业,避免形成跨步电压,移动时采用单脚跳跃方式。
特殊场景的应对方案
电缆隧道火灾:优先使用高压细水雾系统,水滴直径小于400μm时可有效灭弧,同时需监测氧气浓度(不低于19.5%)和CO含量(不超过50ppm)。
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采用专用灭火毯包裹电池组,配合液氮降温至-196℃,抑制锂离子热失控。
光伏电站火灾:夜间需关闭直流侧汇流箱,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定位隐火点,避免盲目扑救。
火场处置的后续要点
明火扑灭后,需执行“三查三测”:
检查电缆绝缘层碳化程度,使用兆欧表测量相间绝缘电阻(≥1MΩ);
检测开关柜内部SF6气体浓度,防止有毒气体泄漏;
使用超声波检测仪排查设备内部电弧残留。
设备重启前需进行阶梯式加压测试:先以额定电压的25%通电30分钟,再逐步提升至50%、75%,每次间隔15分钟监测温升。
智能辅助技术的应用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可实时监测电缆温度,精度达±0.5℃,提前15分钟预警潜在火情。
UWB定位装置:监控救援人员与带电体的动态距离,超限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
AR辅助系统:通过头戴设备叠加显示隐蔽带电部件,降低误触风险。
电气火灾扑救的本质是能量控制与风险博弈。通过分级响应机制、精准工具匹配和智能技术赋能,可将扑救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关键在于建立“断电-抑制-隔离-监控”的闭环流程,同时针对新型电气设备特性创新扑救方法,例如对氢能源设施的防爆通风处理、对储能电站的定向抑爆技术等。